等他們宣傳了一波回到前院時已經是中午十二點半了,葉晗和葉嘉音正盯著桌上那一碟子炒豬雜流口水。“咦?葉阿姨,嘉音姐姐,不是讓你們先吃午飯嗎?不用等我們的。”葉晗抬起頭笑道:“沒關系的,我們不餓,一塊吃才香嘛。”葉嘉音在一旁呆呆地看著豬雜,跟著喃喃道:“對,我不餓,我不饞。”正式開飯,她倆飛快的把豬雜塞嘴里,露出陶醉的神情。“媽!我就和你說了吧,老友粉這么好吃,老友炒豬雜肯定更香!這回你相信了吧。”“對對對,好吃!老蘇啊,你們明天就開業了吧,我和嘉音做你家第一波客人好嗎?我們也想吃自助粥,炒豬雜,鹵味!”聽到葉晗喊他老蘇,蘇元正愣了愣,以前在單位他是小蘇呢,現在已經是老蘇了。“當然可以,你們只管來吃就好了,想吃什么吃什么。”……第二天一大早全家就忙活開了,按著昨天食客們的熱情程度,蘇渺和蘇元正決定多炒些菜多煮些粥。餐具和廚具另買了一些來進行補充,一大桶清爽白粥,一大桶玉米粥,和一大桶粘稠一些的白粥,客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選。昨天想著要嘗美食的葉晗終究是沒有吃上,清晨被一個電話叫醒,提上自己常年備著的行李包就出門了,這一趟又不知是多少天,這回把女兒的伙食問題安排好了,她也能更放心的出差了。不過她給蘇記食鋪定的開業花籃早上就送到了,擺在店門兩側亮晶晶的,葉嘉音閑著沒事也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幫忙的地方。他們提前吃過了午餐,等待著覓食大軍的到來。11點30分,蘇元正點燃了店門口長長的大紅鞭炮,“噼里啪啦”的聲音響徹整條街道,紅色的炮紙四處飛散.這陣仗吸引了附近不少居民和路人駐足觀看,特別是昨天就已經嘗過豬雜的街坊紛紛趕來。隨著鞭炮聲漸漸平息,蘇元正小心翼翼地揭開了招牌上的紅綢布,露出了“蘇記食鋪”四個醒目的大字,這四個字用金漆書寫而成,在陽光下閃閃發光,格外引人注目。此時,從敞開的大門里飄出陣陣香氣,讓人垂涎欲滴。透過大門,可以隱約看到店內擺放著十幾盆精致的小菜,每一盆都色澤誘人、香味四溢。圍觀的街坊們聞到這股香味,不禁饞得流口水,迫不及待地想要嘗嘗這些美味佳肴。“老板!這是正式開業了吧!可以進去了吧!”“老板!老板!我可是一早就守著了,我得先進去啊!”“什么嘛!你明明是剛來的!我才是一大早就守著,昨天我還試吃了呢!”“應該讓我先,我帶了飯盒來打包豬雜回去,不占地方,等我走了你們再慢慢搶位置啊!”……蘇元正對食客們說:“今天本店新開業,主營自助粥、特色老友炒豬雜和鹵味,價目表在收銀臺后頭,先買票后取餐,今天菜量充足,歡迎大家來捧場!”食客們熱烈的響應著:“好!!!”蘇元正繼續說道:“為感謝大家的支持,開業第一天,本店的炒豬雜和鹵味一律按八折售賣,可堂食也可打包!好了!歡迎大家進店享用!”食客們如潮水般呼啦呼啦的涌進店里,蘇渺和葉嘉音在收銀臺解答著大家的詢問,收錢后紙條寫下客人的點單,客人只需拿著單子往里走幾步就可以取餐。蘇裕熟練地給客人盛粥、盛豬雜,而蘇元正則專注于鹵味部分,每一份美食都經過精心準備,確保口感絕佳。取餐時,客人們需要將紙條交上來,這也能避免了有人重復取餐。因為食物都是已經烹飪好的,所以客人們無需久等,基本進店排隊兩三分鐘就能吃上,不多時店里就已經座無虛席了。大家都是街坊鄰居,自動拼桌而坐,一起熱熱鬧鬧的喝粥,不時贊一下這里的菜好吃,不時提幾句家長里短,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和八卦,整個氛圍非常融洽,體驗感也是很好。蘇渺特意請了對面開小賣部的老夫妻來免費喝粥吃鹵味,兩位老人笑著過來,一人端著一碗粥。“謝謝你姑娘,我跟我家老頭子都好久沒吃到這么香糯的豬頭肉了。”“可不是嘛,這個味道真是一絕。”兩人邊吃邊稱贊,周圍的人聽了也紛紛點頭表示贊同。老奶奶用完餐后,注意到角落里準備用來收碗的大桶,她放下手中的碗筷,轉頭對周圍的街坊們說:“大家伙兒!我有個提議,你們看老板他們忙得很,咱們做街坊的給他們省省事兒,吃完之后自己把碗筷放到那邊桶里,這樣省了他們收碗筷的時間,好讓后面的人也早些吃上。”眾人一聽,覺得這個主意不錯,于是紛紛響應。就這樣,街坊們開始自覺地將用過的碗筷放在桶里,場面十分和諧,由于大家都知道要主動收拾餐具,所以用餐的效率提高了不少。喝粥不同于吃別的熱食,用餐速度比較快,所以等12點15分,下課和下班大潮到時,已經送走了兩波街坊,位置剛好空下。而他們喝粥的時候有些街坊還沒走,看到街坊們自己拿空碗筷去放,他們以為是這家店的規矩,也有樣學樣起來。慢慢下去,這成了老客和蘇記心照不宣的默契。而后來蘇渺從別的街坊口中聽說了那對老夫妻的故事,他們原本有三個兒子,全在自衛反擊戰中犧牲了。政府給他們分了房發了撫恤金,他們用撫恤金開了這家老兵小賣部。后來這里成了蘇記食鋪的總店,經營的餐品也更多了些,但唯獨沒有冷飲售賣。每當客人吃著鹵味和豬雜,問服務員有沒有冷飲賣時,服務員都會指著對面的小賣部說:“那有!便宜,好喝。”這一直持續到15年后老夫妻相繼離世,老兵小賣部也成為了歷史,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來處理后事時,在桌子上發現了一把鑰匙和字條。按著字條打開床下的木箱子,里面是老夫妻多年來的積蓄和一份遺囑。遺囑內容是,存折里的三萬塊錢,一半用作黨費,一半贈與蘇渺。蘇渺將給自己的那部分交給了民政局,用作解決自衛反擊戰老兵安置問題的資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