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林老帶了一百瓶木瓜絲回去后,蘇記的木瓜絲在居民區里更出名了。
之前雖然大家也都很喜歡,但都是來用餐的時候吃免費的,這回一些人也想著來單賣回去,平時佐餐拌粉都是絕配。
有街坊好奇的問:“渺呀!這不是橫縣那邊的特產嗎?怎么你二伯母會做呢?你老家好像不是那的吧?”
這個蘇渺倒是不知道的:“額……這我也不清楚,只知道是家傳的手藝,得問問裕哥和惠姐。”
蘇惠聽后笑著解釋道:“因為我外公的老家在橫縣呀,當年他入贅到我外婆家,把自家手藝也帶過來了,我媽說靠著這一門手藝,她從小都沒有餓過肚子。”
“哎喲!還是你們有手藝的好啊,不管時局怎么變,總不至于餓死的。”
蘇渺放了兩瓶木瓜絲在收銀臺,來店里客人一眼就能看到,可以先在店里試吃,若是喜歡臨走的時候可以買上一瓶。
但畢竟生活水平剛好起來沒幾年,大多數人還是很節省的,比較少另花一塊錢去買一瓶小菜,選擇自家做別的來代替,所以目前的銷量并不大。
蘇渺也不急于求成,蘇記的招牌慢慢站穩了,她打算做一系列旗下的周邊商品,這個木瓜絲是探水石,得慢慢來。
現在每天能賣個兩三瓶,僅靠蘇渺和蘇惠抽空來做就可滿足,一周做一批,每批三十斤,只不過天氣漸涼,木瓜也長得慢了,二伯每周去幫忙收,價格漲到了一毛錢一個。
即使是這個價格她們也是有賺頭的,畢竟做木瓜絲的用料和工序并不非繁復,很多時候都是晾曬和浸泡的過程。
蘇渺和父親商量過后,將賣木瓜絲的銷售額從店里的賬上單獨劃分出來,除去成本之后的凈收入,7成歸蘇記,二伯母分2成,蘇惠分1成,且蘇惠本身在店里的工作和待遇不變,這是額外的。
二伯母拿到虎子帶給她的錢之后,專程打電話過來說了蘇元正一通,講他怎么那么見外,自己兒女在他那里干活,舒服又掙錢,他還要再單獨給她和阿惠單獨一筆干什么。
蘇元正也不知道怎么說,最后讓蘇渺了接了電話。
“二伯母,我以后打算做一些有我們店里特色的產品出來賣,這個木瓜絲還只是開始,以后如果還要做別的小菜,也照樣按這樣的模式。
這個手藝是您家傳的,理應占兩成股,惠姐是技術指導占一成,店里出銷售平臺和品牌效應,所以占大頭。”
“您也不要覺得是見外,我們家的生意要做大,很多東西從一開始就要定個基調下來。說得現實一點,您想想,您這么空手把做小菜的手藝給了我們,現在我們感情好沒什么,要是再往后幾代要是掰扯起來豈不是傷了和氣。”
二伯母回去認真的想了想,覺得蘇渺說的話很是在理,她和孩子爸現在都還在呢,家里已經有了不小的裂痕,要是以后他們走了呢。
有了自己的小家,和自己親兄弟姐妹都會隔了一層,更何況是堂的。
于是她下了決定,第二天給蘇渺回了電話:“渺渺,昨晚我想了一晚上,覺得這樣也好,把事情都定下來,以后免得親戚之間因為這些事情有隔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