執委會到達美心鎮以后,鋪開了大量的工作,首當其沖的是建國的準備工作,各個籌備委員會如雨后春筍一般的成立,涉及各層面的事情都需要人抓總,基層的宣貫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,因為是成立共和國,沒有君權神授那一套,也不需要教皇加冕什么的,更不需要宗主國冊封,只要社員擁戴就行了。
初步的建國日期定在一六二七年的四月五日,穿越眾來到這個時代的第七個紀念日,林紀元把籌備工作分配下去,建國草案也已經定準,他就沒什么事情了,所以能夠把工作的側重點放在教育上。
現在社團的基礎教育還是搞得不錯的,基本實現了三年的小學義務教育,至于高級小學和中學教育也發展的很快,兩岸已經有十幾座中學接收經過小升初考試的學生。
不過社團的文化底蘊和科研底蘊還是薄弱,雖然穿越眾有二十一世紀的學識,但那都是基礎知識,一旦上升至更高門類就窘迫了,林紀元也知道不能一蹴而就,只能慢慢來了。
九月一日,林紀元參加了團結第一中學的新生開學典禮,團結一中跟隨領導核心一起搬遷過來了,新校址設在美心鎮,就在會員社區的東面,學校的東南面是搬遷過來的社員社區,倒是方便學生們上學。
目前一中只有三百來學生,分成了三個年級六個班級,人數不是很多,主要還是師資力量薄弱,這還是最好的中學了,其他的中學可想而知。
不過社團在師資力量的擴充上還是比較謹慎的,寧肯自己培養,也不隨便引進一些什么秀才等文人,社團是一個全新的系統,國文部分也不可能照抄儒家那一套,怎么也得讓儒家思想為社團服務吧。
所以招募的文人都要經過社團的培訓,甚至是進行辯論,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方法論嵌入進來,打破儒家入世的最大軟肋,反正未來的共和國也不用維護皇權。
林紀元在后世的時候也和一些學者就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過一些探討,發現所有的道德標準非常雜亂,凡事都有經權之分,既有四書五經,又有事急從權,具體判斷對錯那就是士大夫的特權了,但對錯都是大儒嘴里說的,盡管理論體系很完備,但是根本經不起推敲,這也是從明朝開始儒家文明遇到西方文明一退再退,甚至連天方文明也干不過了。
不過在新社會改開之后,實踐論給中國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扇窗戶,儒家文化中的各種經權之說,用實踐檢驗一下就全部解決了嘛,這樣一來,理論背景就硬氣多了,陰差陽錯的更接近正確的發展道路了。
這個方法論嵌入傳統文化讓林紀元很滿意,有透視眼就是牛叉啊,盡管這個體系還很稚嫩,不過幼苗已經茁壯成長了。甚至林紀元自己都被這個體系熏陶得如醉如癡。
他甚至提出,宇宙的一切客觀規律都是神在冥冥之中制定的,這些規律環環相扣,融洽成整個宇宙,而人類的終極任務就是用實踐來探索這些客觀規律,從而發展自身,一步一步走到更高層次。
不過宇宙的規律是無窮無盡的,終人類傳承也是不可能探索完的,所謂天外有天是也,這些宇宙客觀規律就是儒家的“天道”。我們知道神的存在不是因為“天啟”,而是因為“天人合一”,是人類自身求證來的。
他的這一理論讓一些倡導無神論的人都沉默了,也是,你說無神論,那海洋之心是怎么來到這個時代的?這究竟是一個靈異事件還是人類未探知的宇宙規律,這個結果不得而知。
這可能需要人們窮極萬世才能探索清楚的問題,現在的人類還是無能為力。
到底是有神還是無神,孔夫子的做法最好,“子不語怪力論神”。
開學典禮結束了,林紀元發散的思維才稍稍凝聚起來,而匆匆找來的秘書把一份文件遞給了他。
現在每個執委都有自己的辦公室,也都有秘書,這些秘書都是經過三年的小學教育,然后通過考試選拔的佼佼者,林紀元的秘書名叫張景瑜,跟隨他們家剛到社團時也就十五歲,現在已經是十九歲的大小伙子了。
執委會的辦公室臨時設在美心鎮碼頭的港務辦公樓,現在也沒什么港務,這個樓的興建就是給執委會使用的,林紀元接過文件,然后登上等待自己的專用馬車,前往辦公室。
在馬車上,他草草看了一下文件,然后長嘆一聲,該來的還是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