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六年,胡師傅從崗位離任后,一個由電力工人升旗的時代結束,接替他的是京城衛戍區的警衛戰士。之后,升國旗的旗手人數由過去的1人改為2人升旗。并從七六年十一月開始,由以前的逢重大節日升國旗改為每天升國旗。從此,五星紅旗每天都在T安門廣場上隨風飄揚。但是,那時候升旗并不奏國歌,升降的時間也沒有很固定。而是由2名戰士扛著國旗并排前行,通過T安門前的斑馬線時,還給穿梭的汽車和自行車讓道,升旗儀式也并沒有受民眾重視。一直到了八二年十二月,正式成立了T安門紅旗班。勤務交接之后,第一任班長覺得,T安門廣場的五星紅旗是新Z國的第一面國旗,在全國人民的心目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,應該有一個神圣莊嚴的升旗儀式。經上級同意,升旗手的人數由原來的2人改為3人,升旗時間按照京城天文臺編擬的時刻表執行。八三年二月,由3名武警戰士組成的升旗組開始執行紅旗升降任務,中間是擎旗手,兩邊為護旗手八六年元旦,中央電視臺將升旗鏡頭作為新聞聯播的片頭向全國播放,給全國人民感受到了升旗儀式的莊嚴。八八年,《紅旗法》的提案和“關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、喚起人民的國家觀念,盡快制定張掛紅旗具體辦法”的建議,使得紅旗升降儀式開始受到各方關注。蘇渺上一世來京是在九二年了,當時的升旗儀式已經更為莊重浩大。因為在九一年春,新的升國旗儀式正式受批,此后分為“節日升旗”和“平日升旗”兩種形式。每月的1日、11日、21日為節日升旗,升國旗時由武警軍樂隊現場演奏國歌;其他時間為平日升旗,升國旗時現場播放國歌錄音。當時仍在備戰高考的蘇渺,和同學們擠在食堂的電視機前,觀看了新升旗儀式的轉播。九一年五月一日,在幾萬名戰士中挑選出來的36名優秀士兵,組成了“T安門國旗護衛隊”。他們政治素質過硬、身體素質優良、軍事業務精湛、身高在1.75米至1.85米之間,在一眾優秀武警官兵中脫穎而出。全體官兵統一穿毛料禮服,腰扎新式武裝帶,肩掛金色綬帶。擎旗手佩帶手槍,護旗手橫挎沖鋒槍;領隊警官佩帶手槍,手持指揮刀;護旗兵肩扛56式半自動步槍。蘇渺猶記得,在轉播中看到的場景。清晨4時許,在廣場剛剛落成的紅旗桿基座旁,聚集了數萬名觀禮人員,他們是來自四面八方的社會各界人士。在《歌唱祖國》的軍樂聲中,以紅旗為先導,36名身著戎裝的國旗護衛隊官兵和62名武警軍樂隊官兵,從天安門城樓中間門洞出發。他們英姿颯爽地跨過金水橋和長安街,邁著整齊的正步行進至國旗桿基座,然后分東西兩路圍合在旗桿基座旁。擎旗手將一面特大號紅旗交給升旗手,緊接著是領隊警官的一聲洪亮的口令。“敬禮!”軍樂隊奏響國歌,升旗手按動電鈕,隨后一個標準的展旗動作,鮮艷的五星紅旗伴隨著莊嚴雄壯的國歌,在高高的旗桿上緩緩升起。當紅旗與太陽一同升起,在紅日的沐浴下熠熠生輝,整個廣場一片歡騰,歡呼聲與掌聲經久不息。而之后在電視機前的觀看的民眾們,也都是熱淚盈眶。新的升國旗儀式誕生了!這是繼偉人在大典上親手升起第一面共和國紅旗后,T安門廣場上舉行的最為莊嚴隆重的升國旗儀式。在此后的歲月里,無論風霜雨雪,不管嚴寒酷暑。被譽為紅旗“保護神”的“T安門紅旗護衛隊”,把升紅旗的重任扛在肩上,把無上的榮耀舉過頭頂,捍衛著代表祖國尊嚴的五星紅旗。